過年的風俗習慣(中國10大過年風俗)
中國過年的曆史源遠流長,加上國土遼闊,因此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過年習俗,今天我們來分享10大過年的風俗。
1.拜神
春節前後,古人要拜的神是很多的,包括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拜灶王爺、除夕夜拜福祿壽三神、年初二或初五拜財神、年初八拜太歲、年初九拜玉皇大帝等等。
當然,比拜神還重要的是,要祭拜祖先,他們才是家裏最重要的大神,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
2.年夜飯
年夜飯又叫團年飯、團圓飯、圍爐。
古人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的習俗,早在南北朝就有記錄。《荊楚歲時記》裏說,每逢歲末,家家戶戶準備肉類和蔬菜,守歲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飲酒,吃團年飯。
現代人吃年夜飯,一般在除夕的下午或晚上,先拜神祭祖,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中國按照各地風俗的不同,會在飯桌上準備一些意頭好的食物,比如魚類寓意年年有餘、湯圓象征團團圓圓,餃子代表“更歲交子”、長麵條表示長壽、年糕意味年年高等。
3.守歲
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熬年。古人在除夕夜晚守歲,所有房子都點燃燈燭,通宵不滅,一家人圍爐閑聊,守夜等待新年。
燈火通明,是要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古人用守歲的風俗,來表示對新年的期待,對時間的珍惜。
4.春聯
春聯是一種春節裝飾物,用毛筆書法寫在紅紙上,然後貼在門口或牆上。
春聯一般分上下聯,字數不限,關鍵是上下聯字數必須要對等。寫春聯,還講究對仗和平仄,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發三四聲(仄音),下聯的尾字發一二聲(平音)。
按照古代慣例,貼春聯的時候,上聯要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不能搞反了。
春聯的風俗,一般認為是源於古代的桃符或者宜春帖。
貼春聯的同時,人們還會貼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窗花等紅色喜慶裝飾物,統稱為貼年紅。
5.壓歲錢
壓歲錢,又名紅包、利是。
傳說古代有一種叫做祟的鬼怪,一到除夕就出來坑害小孩。有一對夫妻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放在孩子枕頭下。半夜,祟進了屋門,準備用手去抓孩子的頭,枕頭下的銅錢突然發出一道亮光,將祟嚇走了。從此,人們就學這對夫妻,用紅紙包錢的法子對付祟,稱為“壓祟錢”,諧音“壓歲錢”。
古人用壓歲錢的習俗,表達辟邪驅鬼、保佑平安的意頭。
壓歲錢一般是由長輩給晚輩,尤其是給孩子和沒結婚的晚輩。因為壓歲錢的特殊含義,古人相信孩子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6.屠蘇酒
古代的人在大年初一,流行喝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用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等中藥製成。人們相信,喝了這種藥酒,可以驅邪,遠離瘟疫。
屠蘇,有說是一種茅屋的名字,一位住在屠蘇裏的神醫發明了這種酒,人們不知道他的名字,於是用他住的房子來命名。也有說屠蘇是一種藥草名。更有傳說,是神醫華佗發明了這種酒。
7.放鞭炮
鞭炮,古代又叫爆竹、爆竿、炮仗,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
在沒有火藥的年代,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稱為爆竹。
古書《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初一這天,老百姓紛紛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驅逐“山臊惡鬼”。到了宋朝,開始有了用火藥做鞭炮的記錄。
新年放鞭炮,既有辟邪的意思,也增加節日氣氛,所以一直流行至今。
8.舞龍舞獅
龍是中國的古老圖騰,傳說龍能夠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古人在逢年過節,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
而在古人看來,獅子是一種威武有力的祥瑞之獸,可以驅邪避害,舞獅能夠趕走衰氣,帶來好運。所以在春節期間,人們舞龍舞獅,來表達祝福,增加節日氣氛。
9.拜年
在古代,拜年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向天地諸神和祖先拜年,二是晚輩向健在的長輩叩拜,祝他們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後來逐漸演變成親戚朋友之間登門互訪、表達新年祝福的社交活動。
在過年期間,年初三是不適合拜年的,因為這是所謂的“赤狗日”、“赤口”,最容易脾氣暴躁,和人發生口角。其他日子都可以拜年,一直到年十五,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10.接財神
財神是中國人最喜歡的神之一,招財進寶,是每一個人的新年願望。
民間的財神有許多位,有文財神也有武財神,包括比幹、範蠡、趙公明、關羽、財帛星君等等。
中國各地接財神的日子也有所不同,一般是年初二和年初五。
除了以上10大風俗,中國的傳統新年,還有掃塵、置辦年貨、廟會、賞花燈、遊花街等傳統活動。的老家有哪些過年習俗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