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儒內法_外儒內法濟之以道是誰提出的 >

外儒內法_外儒內法濟之以道是誰提出的

来源握雨攜雲網
2025-07-05 05:20:14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儒家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儒家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外儒內法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外儒內法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提到漢武帝時期的治國方略,就繞不開八個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由漢武帝時期提出來的說法,似乎昭示著漢代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的方略。但實際上,我們都犯了一個錯誤,儒家思想不是用來治國的,而是用來讓大家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用來約束人們思想的,漢武帝對外尊儒、對內用法,儒表內法才是其治國的實質。

外儒內法_外儒內法濟之以道是誰提出的

這是儒家思想第一次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盡管西漢建立初年,劉邦曾讓陸賈寫文章分析國之興亡得失,但他隻是采納陸賈的建議,但並沒有將儒家思想確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孔孟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其重要被漢武帝所重視,這是他建立大一統所需要的。

實際上孔孟一直積極入仕,但孔子也好,孟子也罷,他們的學說都不被當時的統治階層認可。因此他們才把方向進行了調整,通過有教無類,提升人自身的修養,以達到改變社會的目的。法家是從上而下的建立政治體製,而儒家是從下到上改變人的內在,路徑不同目的一致,讓自己的學說影響國家,促進國家的變化和社會秩序的建立。法家推行霸道,儒家推行王道,用霸道還是王道,取決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統治的需要,沒有最好的隻有最適合的。

秦用霸道,用刑法,用法家來治國。而漢用王道,用儒家來治國,可是漢武帝本人有刻薄寡恩、開疆拓土、重用酷吏,不完全按照儒家的辦法做事。漢武帝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疆拓土,用的是典型“外儒內法”的路子。對外推崇儒家,讓大家都注重個人的修為,這樣便於國家的統治。對內重用刑法,讓這手下這些大臣都為我所用,不能超越自己的職責和界限,這就是漢武帝的治國之策。

漢武帝身邊有個叫汲黯的人,他是九卿之一,以著名的說實話,敢說話而著稱。他甚至敢於當眾批評漢武帝,從來不顧及漢武帝的顏麵,當漢武帝在朝堂上公開談他要招攬天下儒生,推崇儒家治國之道的時候,汲黯就不合時宜的說:“皇帝內心其實有很多欲望,而外表上又想做唐堯虞舜一樣的仁德之主,這怎麽可能呢?”漢武帝勃然大怒。

天子方招文學儒者,上曰吾欲雲雲,黯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汲鄭列傳》

但汲黯實際上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漢武帝內在的欲望和外表推崇仁德並不矛盾,讓大家的尊儒守禮,是為了維護大一統的統治,這樣做有利於漢武帝內在欲望的實現和大一統目標的達成。

對於“外儒內法”而言,漢武帝的孫子漢宣帝就繼承的很好,他深刻的認識到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本質是“外儒內法”,王道和霸道交雜使用,而不是純用儒生。因此當漢宣帝發現自己的兒子漢元帝有純用儒生治國的情況時,就曾感慨道:“恐怕亂天下的就是我這個兒子!”因為他知道純用腐儒是無法管理好國家的,關於漢元帝喜歡儒生這件事,在班固所著《漢書》中有記載:

壯大,柔仁好儒。——《漢書》

漢武帝選拔人才,絕對不是按照儒家的標準來選擇的,我們會發現他身邊聚集了各種類型的人才,這些人才大都不是儒者出身,但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成績從而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可,且這些人都在向儒家的標準去努力。漢武帝任命公孫弘為相國,那是因為公孫弘善於處理政務,董仲舒盡管比公孫弘更年輕,但在漢武帝看來,他為人過於迂腐,沒有執政能力。因此,尊其術而不賦其權,讓他去搞學術研究就好了,讓他治理國家恐怕要天下大亂了。如何按儒生標準去選拔人才,那麽就不會出現那麽多的酷吏了,比如張湯。

武安侯為丞相,征湯為史,薦補侍禦史。治陳皇後巫蠱獄,深竟黨與,上以為能,遷太史大夫。——《漢書》

張湯的才能體現了處理巫蠱案上,這裏的陳皇後就是那個“金屋藏嬌”故事裏的主角,張湯在處理巫蠱案時,事情辦的很好,深挖了一批關聯之人,於是漢武帝提升他為太史大夫,這就是依據能力選拔,和張湯是不是儒家沒有什麽關係。漢武帝在選人用人上是十分靈活的,這和後來漢元帝重用腐儒是完全不同的。

漢武帝推崇儒學,有利於解決西漢初年陸賈和賈誼提出的道德水平滑坡和社會失去秩序的問題。儒家學說本身在教育和道德提升方麵也有其積極作用,但是任何事情有其利必有其弊,到了漢宣帝之子漢元帝繼位後,推行純用儒生的國策,導致很多並沒有真才實學和治國能力的腐儒進入了朝堂,這不是國家的幸事而是國家的災難。到了東漢王朝時期,這種錯誤被繼續擴大化,社會上道貌盎然的偽君子越來越多,整個社會風氣的變化,為王莽篡漢自立,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和理論支持。

任何事都沒有絕對,都要與時俱進才行。國家治理關鍵在於順應時勢,秦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時勢變化了,但秦製並沒有做出快速的調整變化,商鞅製定的秦法是戰時法令,六國已滅、天下已定,就要做出調整和變化,所謂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王莽篡漢不是漢武帝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什麽不對,而是具體執行過程中的執行人,要有順應時勢的應變能力而已。

一個人的曆史,一家之言。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