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商城民歌演唱會上演出合唱版《八月桂花遍地開》
每一首革命歌曲背後都有一段珍貴的曆史記憶,提起《八月桂花遍地開》,人們眼前便能浮現革命勝利的歡慶場麵。“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91歲的章雪萍老人再次唱起這首《八月桂花遍地開》,仿佛回到了57年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現場。“我當時隻有34歲,是原中央樂團合唱團的一名合唱演員。”章雪萍嗓音高亢,思維敏捷,“我一輩子唱過的歌很多,並不是都能記住,就這首歌你一說我立刻就想起來了。”
《八月桂花遍地開》從誕生到傳唱開來,曆經了土地革命時期、民主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多個重要曆史時期,鼓舞了千千萬萬的群眾奔赴前線,用音樂記錄革命。
伴隨蘇維埃政權誕生
《八月桂花遍地開》作為一首家喻戶曉的革命歌曲,自誕生起便代代傳唱,影響至今。近年來,這首為了歌頌蘇維埃政權成立而創作的革命歌曲,就創作者、產生時間、地點等問題,有不同版本。其中誕生地點就有河南商城說、河南新縣說、安徽金寨說、安徽六安說、湖北紅安說等。但無可非議的是,這首革命歌曲是伴隨著紅軍的足跡傳唱大江南北的,也正是得益於這種流動的傳播方式,最終得以成為經典。
現任河南省信陽市音樂家協會主席的劉宏奎,上世紀80年代從部隊複員到商城文化館工作,看到老研究員收藏記錄的當地民歌,決定把這些民歌匯集起來。民歌匯集的過程很辛苦,首先老研究員手中的多數是手抄稿,存在很多筆誤;其次是年頭太久,很多手抄稿破損,字跡模糊。劉宏奎將民歌收集上來,又一首首重新進行核對、訂正,最終出版了一本油印本的《商城縣民歌集》,包含294首商城民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開》。
劉宏奎主編的油印本民歌集
根據《商城縣民歌集》的記錄,《八月桂花遍地開》曲譜上寫著陳世鴻原詞、吳靖宇改詞,王霽初編曲。曲後介紹道:據吳靖宇之子吳冠賓介紹,陳世鴻1929年曾是《紅日報社》寫作班子成員;吳靖宇1923年曾在商城縣先後擔任縣委書記、《紅日報社》社長等職;王霽初,記載其原為破落地主,後以領戲班為生,1929年商城解放後即參加革命,先後擔任宣傳隊導演、隊長等。後來縣裏成立“紅日劇團”,選中王霽初當團長,他編了很多歌曲,跟著紅軍到處唱。關於《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詞創作,還有一說,是出自“商南才子”羅銀青之手。由中共河南省黨史研究室和安徽省黨史研究室共同編撰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中記載:共產黨員、佛堂坳小學校長羅銀青於(1929年)10月(農曆八九月間)創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開始在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廣為流傳。
除此之外,《八月桂花遍地開》的音樂由來在當地也流傳著許多生動的故事。1929年夏,鄂豫皖地區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在河南省商城縣成立。成立大會上怎能沒有歌兒唱呢,歌唱蘇維埃政權必須是歡快的曲調。於是請當地文化修養好的同誌寫好詞,領導審過後,就找來了王霽初,請他給譜個曲。王霽初是當地的名人,當地流傳的民歌沒有他不知道的。接到任務後,王霽初立刻想到了民歌《八段錦》,他把寫好的詞套進《八段錦》的旋律,大家都覺得好。於是,他根據歌詞將《八段錦》的曲調進行改編,歌名就取第一句歌詞“八月桂花遍地開”,鄂豫皖地區第一支革命民歌就這樣誕生了。成立大會上,大家敲著兩個人抬的大鼓,唱起了這首歌,歡快的曲調和上口的歌詞,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紅軍戰士的喜愛。
“《八段錦》的旋律聽起來更像是江南風格的民歌小調,那是如何傳入商城的?我分析主要還是靠地域間的流動實現音樂交流。商城位於大別山地區,處於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地。以前,當地人將收下來的山貨放入木排順淮河而下,然後用賣山貨的錢再買些香粉、油傘等運回來賣。《八段錦》或許就是在這樣一個流動中傳入商城的。”劉宏奎分析。
“八月桂花”開遍中國
紅軍一路走一路唱,《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聲鼓舞著民心,動員百姓加入紅軍,也因此使得這首歌擁有很高的群眾基礎。在劉宏奎看來,這首歌充分發揮了文化為政治服務的作用,起到了宣傳的目的。“《八月桂花遍地開》先在商城、新縣周邊地區傳唱,後傳到中央蘇區,又在長征路上一路傳唱,最終傳遍全國。有蘇維埃政權成立,就會唱起《八月桂花遍地開》。久而久之,《八月桂花遍地開》成為了一首符號性質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後,音樂界人士將《八月桂花遍地開》改編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還改編成二胡、琵琶等器樂曲。1964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上演,李煥之與霍希揚又改編了一版《八月桂花遍地開》合唱曲,用於《東方紅》第二場“星火燎原”中,李煥之將其中一句的旋律“dol-sol-la”改編為“dol-la-sol”,以女聲合唱的方式呈現,一時間此歌紅遍全國,最終變成紅色經典歌曲。合唱形式的演繹,也成為此後這首歌曲最多見的演繹方式。
91歲的章雪萍很喜歡《八月桂花遍地開》,“這個歌旋律有特點,一唱出來就高興。記得當時《東方紅》的排練現場,指揮要求我們要唱得歡快、活躍,像孩子一樣,歡欣鼓舞地唱。”章雪萍回憶當時排演這首歌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指揮家鄭健指揮過上百場《東方紅》的巡演,對於《八月桂花遍地開》更是熟得不能再熟。“在這首歌中,老百姓歌頌紅軍,鼓勵大家加入紅軍,在革命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鄭健作為軍旅指揮家,在無數次的下部隊演出、為民演出中,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共產黨用音樂記錄曆史的優良傳統。“中國的革命史,你在任何一個節點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音樂作品,可以說音樂記錄下中國革命的一個個裏程碑。這種方式對於歌曲傳唱、銘記曆史,都起到了積極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月桂花”聲聲不息
民族歌劇《八月桂花遍地開》劇照
商城縣政府對《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作品格外重視。1977年,河南省在商城舉辦民歌演唱會,邀請河南電視台前來錄製。後來商城打造桂花文化,拍攝電影《八月桂花遍地開》。2016年,當時的信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又創排民族歌劇《八月桂花開》,並受邀在上海國際藝術節進行展演。
民族歌劇《八月桂花開》的編劇和主要曲作者,均為當地戲劇與民間音樂研究與創作的資深專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資源優勢和長期的創作經驗積累。該劇主創之一、河南籍作曲家方可傑認為:“正是當地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資源,和先烈們銘刻在革命曆史中使人難以忘懷的偉大壯舉,強力催生著民族歌劇《八月桂花開》的創作激情,更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文化和精神支撐。”該劇的主題音樂采用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的音調,並使之貫穿全劇。此外,還特別設計了一場重頭戲,重現《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創作背景與過程。那親和又充滿自信的旋律所迸發的震撼力,不但喚起了人們的紅色記憶,更使該劇的紅色主題在響徹雲霄的歌聲中得以升華,產生了強烈的舞台藝術效果。
《八月桂花遍地開》朗朗上口的旋律,簡潔明了的歌詞,刻畫出老百姓昂揚向上的精神麵貌,將那個特定時期的革命場麵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首革命歌曲在曆史的長河中傳承下來,在傳承中經過多次改編,並被編入了教材,使一代代學生感受到革命力量。《八月桂花遍地開》已不單純是一首藝術作品,更是一種民族符號。一心向黨,一切為民,一起向前,革命力量在音樂中被銘記、被傳承。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