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醫?
這是什麽?是醫生嗎?
為什麽前麵要有一個“鈴”字?
解釋起來其實非常簡單,鈴醫即走方郎中,古時行醫之時,郎中身負藥箱、手
搖串鈴,成年累月地於村市街巷往來奔走,為百姓除災治病。
原來是因為手搖串鈴,所以就叫做鈴醫,
還真是簡單粗暴~~
鈴醫亦稱“走鄉醫”、“串醫”或“走鄉藥郎”,指遊走江湖的民間醫生。鈴醫以搖鈴招徠病家,固而得名。
鈴醫自古就有,相傳始於宋代的鈴醫李次口,世代相沿 ,至宋元時開始盛行。鈴醫實為古代的基層醫務工作者。
據《紅樓夢》第98回中記載:鈴醫,也稱“走方醫”或“草澤醫”,手搖串鈴,穿街過巷……。賈寶玉病重,賈府派人到城外破寺請來畢知庵鈴醫,為寶玉診病:“悲喜激謝憂忿滯中,脈氣沉靜,神安鬱散,服藥調治乃安。”
據說李時珍的祖父即為鈴醫,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繼承了其祖父之衣缽,去為所謂“下九流”的百姓治病。
鈴醫絕大多數是家傳師授,青囊得技,但也有的以販賣丹膏丸散,懂點醫藥知識,天道酬勤時長日久也積累點臨床治療用藥。他們有的肩挑藥囊(簍),懸掛葫蘆;有的背個藥箱(籃)手搖銅鈴,或彈拍竹鼓;有的藥郎還慢步呼喊治病用藥及介紹用法及療效,如民國時期,澄海樟東一帶鄉村常有“鈴醫”走村串寨或穿街過巷,呼喊著:“劍波丸”,專治腹痛、腹瀉、食傷胃脾;“雙劍銅青膏”,專治疽瘡瘰鬁,拔毒生肌,貼著就好。這對缺醫少藥的鄉村群眾生瘡害病及時醫治非常方便。
為便於群眾預約購藥,許多“走鄉藥郎”有按時定點的奔走路線,無論寒冬臘月,炎夏酷暑,櫛風沐雨,頭頂烈日,戴著竹笠,腳穿草鞋,跑遍山寨漁村,百姓聽到鈴鼓叮咚,欣然迎出,招呼門口,掀開藥囊,逐一介紹,對疾選藥,任人選購備為家用,深受民眾的歡迎。
清代康熙年間,澄海浦大井鄉走出一個鈴醫林俊榮(俗名林含鈴),他幼承師授,醫術精湛,妙術治病,百姓都尊稱為含鈴仙。林含鈴常年奔走於澄海至饒平一帶鄉間,櫛風沐雨,風餐露宿。
有一天,他夜宿隆都隴下“馬宮”,睡在地上,操心年老體弱時,難以適應這種飄泊不定的流浪生活,盼望能有一個安定的住所。這天夜裏,他竟然夢見有一老翁對他說當他來到肩挑藥囊繩斷之地,就是他安居創業之所。
一天,突然風起雲湧,雷雨交加,林含鈴肩挑藥囊走至隆都鵲巷盧厝,突然繩斷囊掉於地上。老翁的夢話頓時湧上心頭,他四處湊足銀錢,置地在盧厝創設“長安堂”藥材鋪,按師傳秘方精心加炮製的“眼藥散”、“食積傷脾散”療效甚佳,遐邇聞名。280多年來,子孫繁衍了14代,多數繼承藥業。後人在盧厝建“俊榮公廳”,將扁擔及藥囊懸掛於棟梁之上,將“銅鈴”掛在“長安堂”招牌上,以深表懷念之情。
來源:潮汕生活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
谷歌留痕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谷歌留痕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